所在位置:安徽晨网 > 期货 > 正文

百岁米轨,重焕生机

来源:人民日报 更新时间: 2018-09-14 09:28:41

运行中的昆河米轨铁路列车。

夕阳映照下的碧色寨火车站。
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供图

2014年文化版曾刊文关注米轨。

核心阅读

工业遗产记录了社会发展的时代印记,然而与自然和文化遗产相比,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并不那么受人关注。滇越米轨铁路,就是其中一例。2014年,本版曾刊登《百岁米轨,通向何方》一文,关注这条古老铁路的退休转型困境。

百岁“活化石”,命运何处去?记者日前重访米轨,情况已大不同——昔日沉寂的铁路,以城市公交、文旅资源的新模样“活”起来、延续下去。工业遗产,是风景,也是机遇;守得好风景,才能抓得住机遇。各地在创新工业遗产保护、开发与再利用模式的同时,也须牢记一个原则:如果没找到合适的开发方式,那就先做好保护,静待重焕生机的时刻。

在云南,有一条轨道宽度只有1米的米轨铁路——滇越铁路。这条铁路北起昆明,至越南河内,曾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条货运“大动脉”。然而由于其运量小、运速慢,随着准轨铁路甚至高铁驶入云南,曾经的米轨铁路逐渐丧失运输功能,沦为“沉寂的工业遗产”。从思想解放到规范管理、从规划研究到项目实施、从文物保护到文化开发,2012年以来,百岁米轨逐渐走出一条工业遗产再利用之路。

开到城里,成了公交和旅游观光车

7月20日,随着一列绿色涂装的复古米轨客运列车停靠开远火车站,开远米轨再次恢复营运。与以往不同的,是它的新定位——开远城市轨道公交。

“以前米轨主要作为铁路沿线城市间的交通方式,由于速度慢,旅客流失严重。可作为市区内交通,米轨公交比起普通公交慢不了多少。”列车乘务员骆琪告诉记者,米轨公交列车如今在开远站至大塔站区间11.61公里的线路上运行,每天开行4对,作为城市公交线路的有益补充,依托现有昆河米轨铁路运行,既不占用城市公共道路,又可降低能耗,减少污染。

阔别15年的米轨客运列车,如今以全新的公交化形式重回开远市民的视线。不过,公交列车的功能远不止运输。“它不仅是我们市民的公交车,也是外地游客的旅游观光列车,最初乘客以本地市民为主,如今已有不少是外地游客。”骆琪说。

“铁路客运在开远乃至整个滇南都有悠久的群众基础,希望未来也会成为开远旅游的新名片。”开远融和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,米轨铁路的功能转化,将为米轨铁路的保护开发提供经验。

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表示,随着现代公路、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,昆河铁路的传统运营功能已经或将要被取代。如何传承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,保护和利用铁路沿线遍布的各类特色文物、古老建筑,让这个铁路“活化石”退而不“休”?开远城市轨道公交列车的开行,满足了游客和当地市民的期盼,为米轨铁路城市段的保护性利用提供了示范。

实际上,与国内突飞猛进的高铁建设相比,越南境内如今开行的依然是米轨铁路。2017年12月,经中越双方铁路部门商定,中国开远站至越南海防站间的米轨铁路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开行。截至今年8月份,中亚班列开行达630列,运送货物24.5万吨,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间互联互通的通道。

变身“网红”,激活沿线文化资源

事实上,在挖掘既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,开远并非首例。2015年5月,红河州建水县通过与铁路部门合作,开发的建水古城观光小火车旅游项目如今已成为红河旅游的新名片,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游客,米轨资源保护逐步实现了从封存走向开放。

“最好的保护就是开火车,开行列车是米轨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灵魂。”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米轨开发办主任干事王福永表示,只有铁路线路而无列车开行,就不算对米轨的保护。“但要让开行的列车吸引游客,就必须激活铁路沿线的文化资源;也只有吸引足够多的游客,才能为米轨铁路的活态保护筹集到足够的资金。”王福永说。

最成功的莫过于碧色寨。曾经的美孚石油公司旧址、云南最大的民族企业大通公司、唯一有完整主权的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的起点,都集中在这座滇越米轨铁路上最耀眼的车站。不大的寨子聚集了国家级文物11处,保存如此完好的近代工业建筑群遗址,在全国都属罕见。2014年以来,经过铁路和沿线地方政府共同修缮,这座老站再次焕发活力。法式建筑群与滇东南红土地的“混搭”格调,接连吸引不少电影在此取景,一时声名鹊起,不少游客趁假期专门来此“打卡”。

随着建水古城、碧色寨的成功,中越边境小城河口也已启动米轨旅游列车开发项目,曾经远去的汽笛声即将以崭新姿态再度回归公众视野。

诗人于坚曾说,滇越铁路天然有一种超凡气质,在别的铁路你永远都是乘客,但滇越铁路却有可能使你成为一位诗人。在铁路工作了41年的职工黄庆说:“我们重新坐上每小时行驶20公里的列车,在平稳的车厢里,透过车窗欣赏窗外的风景,犹如一首诗。这样的感觉,在准轨铁路上很难感受到。”

百年米轨,百年历史。如今,米轨铁路的功能正逐步向文化旅游转型,近代铁路工业遗产逐渐演变为铁轨上流动的博物馆,将为滇东南地区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范本。

搬进博物馆,守护遗产历史与研究价值

除了在运营和旅游开发中保护昆河米轨铁路,开展纯粹公益的文物保护和收藏,也是保护和开发米轨铁路的有益尝试。

掩映着法国梧桐和香樟树海的昆明火车北站广场一侧,一栋黄色的法式建筑依然耀眼。“每年有上万人到云南铁路博物馆来参观。”云南铁路博物馆主任干事孙小涵介绍,馆内珍藏有多台产自国内外的珍贵机车,收藏了云南米轨、寸轨、准轨3种铁路的上万件珍贵文物和文献,浓缩了云南铁路的百年历史,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。

实际上,云南铁路博物馆建设之初,设计者就巧妙地将其历史价值与使用价值结合,南馆再现了百年滇越铁路“云南府站”法式古典建筑,北馆则为萃取高铁旅客车站元素的现代建筑,两馆通过跨越昆河米轨铁路起点站——昆明火车北站三股铁道线的空中廊桥相连,将博物馆与运营中的车站组成一个整体,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“车站上的博物馆、博物馆中的车站”。独特的建筑语汇,让车站的运营活化了博物馆的历史,又以博物馆的文物烘托出车站的文化底蕴。

即便在偏远山区,对滇越铁路重要标志性工程的保护也从未忽视。跨在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四岔河峡谷之间的滇越铁路标志性工程——人字桥,历经百年,依然以超凡脱俗的独特美学价值赢得了世界声誉。如今,人字桥上仍有货运列车穿梭,铁路维修人员定期对桥梁进行检查和维护。尽管游客不多,但当地旅游部门依然修建了观赏栈道。

王福永表示,如果没找到合适的开发方式,那就先做好保护,“通过整体规划,进行适度、适当和局部开发,也许在不久的将来,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,米轨铁路沿线的某个地方便会再次‘活’起来。”

制图:沈亦伶 
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8年09月14日 12 版)

相关热门新闻

更多》



安徽晨网介绍  广告服务  保护隐私权  免责条款  意见反馈  我要投稿  安徽晨网导航
 

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﹑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安徽晨网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下载使用
 

Copyright @ 2008-2020 www.anhui.cwnews.cn,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 

赣网宣备070019号   赣公网安备 34180002000207号    赣ICP备07500766号
 

投稿/举报邮箱:4352 [email protected] 广告联系:qq:4352 2718